“你这黑心店家,害我上吐下泻,必须赔 5 万!”“就几块钱的粉皮,讹钱也不是这么讹的!” 在滁州某社区调解室里,市民王某与小卖部店主李某曾因一场食品安全纠纷吵得面红耳赤,双方拍着桌子互不相让。而 3 小时后,随着一杯滁菊茶见了底,两人竟在调解协议书上共同签字,握手言和 —— 这戏剧性的转变,正是滁州市应用技术学校 “律动青春” 法律服务团调解工作的生动缩影。
事情源于王某食用李某店内售卖的粉皮后,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,医疗费花去近 3000 元。双方初次协商时,王某认为店家应全额赔偿并支付误工费,李某则坚称 “粉皮没问题,是顾客自己肠胃不好”,争执很快升级为邻里间的激烈冲突。服务团介入后,并没有立刻评判对错,而是先请两人围坐在摆着茶点的调解桌前,递上温热的茶杯:“先喝口茶消消气,都是街坊邻居,抬头不见低头见。”
氤氲的茶香渐渐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。调解员趁机讲述 “六尺巷” 互让的典故,引导双方换位思考。随后,团队携带的快速检测设备现场对剩余粉皮进行检测,1 小时内出具报告,明确检出超标微生物。面对数据和《食品安全法》中 “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需赔偿损失” 的条款,李某的态度逐渐软化。最终,在调解员的见证下,李某自愿赔偿王某医疗费及误工费共计 2.8 万元,并承诺停业三天全面整改卫生问题。
“原本以为要闹到法院结仇,没想到还能笑着走出调解室。” 王某事后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当事人的心声。这样的案例在服务团的调解记录里还有很多,他们用 “一杯茶” 的温度融化对立坚冰,用法律的尺度守住公平底线,让每一次纠纷化解都成为修复社会关系的暖心过程,真正成为社区和谐的 “润滑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