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网站首页
  • 文化资讯
  • 文化旅游
  • 体育文化
  • 品牌文化
  • 文化教育
  • 城市文化
  • 影视文化
  • 公益慈善
  • 文化展览
  • 戏曲戏剧
  • 音乐文化
  • 《辉光日新》— 中国美术的美学精神 · 项子家 2025

    发布时间: 2025-08-20 10:40首页:主页 > 文化资讯 > 阅读()

    《辉光日新》— 中国美术的美学精神 · 项子家 2025

     





    1994年生于北京

    201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

    201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专业

    2022年创立北京云籁阁艺术工作室

    2023年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专业培训班

    2024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刘万鸣导师工作室

    2025年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德芳导师工作室访问学者

    现为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院聘画家

    参展经历:

    在四川美术学院获“学院本色”中外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 提名奖

    获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奖学金

    入选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20年教学回顾展

    入选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结业作品展

    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“抱石风骨”第三届中国画双年展



    创作札记

    项子家


    古今经典作品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艺术脉络,朱景玄在《唐朝名画录》中创立了“神品”为最高艺术成就的品评方式,“神品”即:形神兼备的绘画作品。画家通过“移动视点”解放时空,“以意赋彩”重构自然。五代传为徐熙真迹的《雪竹图》,勾线设色,画面氛围虚实浑茫,竹林秀于山野风神挺立,竹子在雪中的自然弯折、腐断、虫蛀形态之变,浓墨粗笔处不“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”,“草草”处笔势爽快,用线处整洁严谨,形成“工中有写”的审美张力,尽显《宣和画谱》“能传写物态”之妙。这种“工笔意象造型”在精确中保留写意空灵,开辟了形神关系的新维度。由此可见写“意”是中国绘画共有的美学基因。

    纵观中国画史,工笔画的“意”审美表达始终蕴含在“形与神、技与道、物与我”的辩证发展之中。顾恺之的“以形写神”,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便为中国绘画奠定了超越形似的基调,工笔画在“毫厘毕现”的表象下,涌动着“缘物寄情”的写意血脉。作为新时代的创作者我们在工笔画创作中,更应当以神韵统领形式,形成“尽精微,致广大”的创作观。在中国绘画语境中“意”即可以看作是审美追求的核心,也可以看作是判断画作优劣的根本标准,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,直指作品的精神内核、情感深度和思想境界。美国学者高居翰在《中国画的意蕴》中强调中国画中的“意”不同于西方绘画的“内容”,它是画者与观者共同完成的意境生成过程。


    红叶微风图 138×96


    宋代的美学家注重对“诗”与“画”的关系的讨论,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认知意境生成过程的不断深入。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北宋苏轼提出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著名命题,主张二者相互渗透,同时特别强调“诗画本一律,天工与清新”,“诗”与“画”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有着共同要求。这点我们可以在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有所详见,李安忠的现存代表作《野菊秋鹑图》,图中两只鹌鹑深秋觅食,俯仰间恍若动势,坡后野菊藤蔓环抱,秃笔线条苍劲,填色“草草”,尽显野逸生动,鹌鹑的羽毛丝毛偏用拙笔,即具有装饰之美又不乏风霜斑驳之感,“观物取象”以自然活泼生动的物象蕴无尽诗意。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画面形象看作是一种诗意化的再现,即为观画之“景”感诗之“情”,以“秀”之灵表“隐”之意。仿佛小小的鹌鹑成了观者的诗意化代表,观画时可有陶渊明诗中“真想初在襟,谁为形迹拘。聊且凭化迁,终返班生庐。”之感。

    当下易得的影像资料可以弥补画者对客观物象时空观察的缺失,但在创作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对其产生路径依赖。工笔画中的“意”,其当代意义,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交融的艺术范式:在具象中寓抽象,在理性中藏诗性,在形制中见气韵。


    绿野仙踪 138×96


    听秋图 138×96


    洗象图 180×97


    氤氲茶香 30×60


    松风夏凉 138×96


    云乘发轫 138×96


    九桃献寿 138×96


     筑梦 180×97


    揽月 180×97



     


    特别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    网站首页 - 文化资讯 - 文化旅游 - 体育文化 - 品牌文化 - 文化教育 - 城市文化 - 影视文化 - 公益慈善 - 文化展览 - 戏曲戏剧 - 音乐文化

    站点声明:本网内容为转载,为广告,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,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。

    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。

    如有站点名称冲突,侵权等请联系我们删除,请您监督!
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19 中国文化报道 版权所有 XMl地图